
香港地少人多,而綠化的環境令人舒緩壓力。特別在疫情期間,大批市民在周未湧進郊野公園。而對於喜愛高爾夫球的人來說,大家都去球場打球。由於香港只有六個球場,而需求者太多,因此在滘西洲公眾球場,實行限打令,每個香港市民一月最多只可打三場。
全亞洲現時約有九千多個球場,日本有2000多個,而本港只得六個,新加坡卻有26個。即使有高爾夫球場,但並不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。相反,高爾夫球場的存在,為各地甚至有些在市區內的高爾夫球場,增加了綠化的空間。成為了城市內的市肺、成為了市區內花鳥蟲魚的棲息處,有些甚至成為球場的特色。一些有過百年歷史的球場,已完全融入當地的自然環境,為當地的動植特提供水源和居住地,令城市中的動植物可持續定居,不受滋擾。
香港粉嶺高爾夫球會的「舊場」,於1911年開放,當年港英政府向清政府租借地方,並與當時的村民商議後,最終落成了「舊場」伴隨著九廣鐵路的開通,球場正式使用。由那一刻開始,「舊場」就保育了當地的樹木和其自然的生態。由於當時沒有大型的推土機,舊場並沒有大幅改變地形,反而是盡量按照當地的地勢,保留了原始樹木,更大量植樹。時至今日,球場內亦有不少過百年樹齡的細葉榕、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水松林,以及唯一受保護的昆蟲物種裳鳳蝶等⋯⋯ 成為了北區的自然生態圈。
相比, 由1967年暴動後政府提出郊野公園概念和政策,到1977年才相繼啟用。若論「舊場」的百年樹木數量和歷史悠久程度,都是「舊場」比一般的郊野公園更為優勝。若果,郊野公園是香港環保的核心,那麼「舊場」的保育應該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粉嶺「舊場」是全中國最古老的球場,而在亞洲過百年歷史的高球場不出20個,分佈於日本、 泰國、印度、斯里蘭卡等國家⋯⋯而每個國家皆對這些過百年的球場視之如瑰寶,從來沒有一個地方會毁掉過百年的球場去建屋。這是反智的行為!此舉將會構成國際笑話,只顯示香港人對環保的認知和對過百年的球場生態環境毫無認識。大家試想想,當年若沒有把地方建成球場,我相信「舊場」很有可能成為棕地或農地,如果只談環保價值,雙魚河騎術學校應該更低。為何堅持要用舊場的八個洞?難度香港沒有其他更低環保價值的地方可用?
日本把1929年建成的霞之關鄉村球場視為國寶,並舉行了東京奧運高爾夫球比賽。我們亦應該以同樣的價值觀及態度,重視我們祖先留下來的粉嶺「舊場」。過去多年,「舊場」已開放給公眾,舉辦不少非高爾夫球活動,例如: 越野跑、生態導賞團、木球賽事和黃昏日落徑等等活動⋯⋯ 亦希望哥爾夫球會能再進一步開放,讓更多市民都可以共享共賞這世界級的渾然天成的粉嶺「舊場」。

李俊文 LALAGolf 總編輯
以上內容純屬個人意見 The above content is purely personal opinion
|